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(一斤等于16两)、钱(一两等于10钱)、分(一钱等于10分)表示。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,即,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.125克。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.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。
中医药特殊计量
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“量”名,现择要列举:
1、方寸匕:古代盛药量器,犹今之药匙。《政和证类本草?序例上》:“方寸匕者,作匕正方一寸,抄散取不落者为度。”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.74毫升,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,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。
2、钱匕: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。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;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;钱五匕者,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“五”字至不散落为度。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,合2克强;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,合1克强;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,约今一分四厘,合0.6克。
3、刀圭: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。《政和证类本草》引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:“凡散药有云刀圭者,十分方寸匕之一,准如梧桐子大也。”明?董毅《碧里杂存?刀圭》:“形正似今之剃刀,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,中一孔即贯索之处。盖服食家举刀取药,仅满其上之圭,故谓之刀圭,言其少耳。”
4、一字:古以唐“开元通宝”钱币抄取药末,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,即称一字,约合今之0.4克。
5、鸡子黄大: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。如《伤寒论》大青龙汤中的石膏,“如鸡子黄大”。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,约合9克。
6、枚:果实记数的单位。随品种不同,亦各有其标准,如大枣十二枚,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。
7、握、把: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。
8、束: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。以拳尽量握之,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,称为一束。
9、片: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。如生姜一片,约计一钱(3克)为准。
10、盏、杯、碗、盅:为药液(或水、酒)的约略计量单位。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-300毫升。另外,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,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,如一捻、一撮、一指撮等,无非是言其少,约为几克的分量。
钱”换算为“克”,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
500g(1斤)÷16(旧制十六两为一斤)÷10(旧制十钱为一两)=3.125g(1钱),
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,实际上,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。
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,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,变化较小,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。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,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。还应特别指出,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,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,仍袭旧制不变。
这样,从明代到1979年,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÷ 16÷10,1钱约等于3.72克。
一两=10钱=37.2克
一斤=16两=595克 一錢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?
1斤=16两=500克
1两=10钱=31.25克
1钱=10分=3.125克十克是三钱三 中药的剂量单位,古代有重量(铢、两、线、斤等)、度量(尺、寸等)
及容量(斗,升、合等)多种计量方法,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。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“刀圭”、“方寸匕”、“枚”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。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,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。明清以来,普遍采用16进位制,即1斤=16两=160钱。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,即1kg=1000g。为了处方和配伍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,按规定以下近似值进行
换算:
一两=31.25g
一钱=3.125g
一分=0.3125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