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商是诞生在三晋大地上,以血缘、地缘、业缘关系形成的一支商业大军。他们大多以家族的方式呈现,现存的能够让我们重温昔日辉煌,找寻商业秘笈的是一个个大院、街巷,史志典故。笔者从其中挑选十大家族与朋友们分享,并不代表其它家族没有这十个优秀,只是想以十当百,从中领略整个晋商集团的雄姿。
NO.1 榆次车辋常家
榆次车辋常家原籍太谷县惠安村。始祖常仲林,早些年曾栖居太谷县敦坊村,明朝弘治初年,流落榆次车辋,受雇于刘姓大户。常仲林因为忠厚老实,深得刘家信赖,就将婢女许给他为妻。
榆次、太谷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:“走东阳,串西阳,德音、庞至、烂车辋。”
车辋虽然地处晋中平原,但地势低洼,到处是盐碱地,靠种地很难致富。
常家八世常威,于康熙年间在张家口设“常布铺”,开创并奠定了常氏称雄商界的基业。
常威的两个儿子,长子常万玘、三子常万达继承光大了常威的事业,以张家口为中心,逐步形成了南起闽粤湘,北达中俄边界,西及青海、新疆,东抵沿海,东北到鸭绿江,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商业贸易网络,使常家成为全国著名商家。从此,常威一支世代相承,绵延七代,达200年,被誉为“贸易世家”。
常家重视商业经营的同时,世代重视教育,把教育作为治家兴族之道,在家族内部创办私塾、书院和私立小学、私立中学、女子学堂,成为享誉三晋的“教育世家”,在山西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常家世代经营,累积财富,在家乡车辋村兴建起占地达60余万平方米的宅院建筑群,即“常家庄园”。
历经岁月沧桑,现开放的常家庄园,只是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,共计12余万平方米,不及原面积的1/4。
NO.2 榆次聂店王家
榆次聂店王家经营商业最早发迹于明万历年间,极盛于清乾隆时期,当时资金曾达到1000万两白银,而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两白银。
榆次王家经营行业以当铺为主,兼有商号,遍及江南、东北、河南、山东、直隶等地。其中在张家口开设的商号一次送回聂店48万两白银。
王家败在1913年(民国2年),王家族人追求物质享受,不问商号事,又染吸食鸦片烟,放款无法收回,存户逼提,发生挤兑,掌柜与东家一起跑路,各地商号纷纷破产。
NO.3 太谷北洸曹家
太谷北洸曹氏始祖曹邦彦于明洪武初年,推卖砂锅来到太谷,落户于北洸村。
曹家发迹始于十四世曹三喜。
明末清初,太谷地区旱灾和洪苞灾害不断,再加上战乱频仍,百姓“相率逃窜,村落萧条”。
曹三喜也加入了“闯关东”队伍,来到东北朝阳,也就是现在辽宁省朝阳市一个叫做“三座塔”的地方,先做佣工,后来就租地种菜、种高粱、种黄豆,接着与一个当地人合伙开了一间豆腐坊。
豆腐坊越办越红火,当地人提出分家,因为二人均不识字,没有账簿,分家意见不合,闹到官府。因为是外地人,最后官司以曹三喜吃亏了事。
事后,曹三喜自己开设豆腐坊,取名“三太老号”,越做越大,叫来儿子曹玉蕃、曹玉台,相继开设了三隆永杂货铺、三隆粮店、三太号钱铺等多家商号。
随后以东北朝阳、太谷北洸两地为中心,迅速向周边扩张,比如在太原的小店及市区的麻市街就开设有商号,远的在京、津、冀、鲁、豫、江淮一带都设有网点。国外的伊尔库茨克、莫斯科、柏林、伦敦、巴黎、乌兰巴托及朝鲜、日本都设有网点。
北洸曹氏商业,始于明末清初,终于1956年,历时300余年,最鼎盛时拥有资本1200万两白银,共有商号、票号640家,员工37000人,有10代人参与了商业经营活动。
位于太谷县城西南约5里的北洸村三多堂大院是曹氏“福”、“禄”、“寿”、“喜”4座豪宅建筑群中仅存的“寿”字形院,占地面积1.6万平方米,内有三层楼3座,二层楼5座,院落15个,房屋288间。
NO.4 太谷沟子村贠家
贠家以卖豆腐、豆芽起家,在清初康熙年间,以纯复堂之名经营商业,主营丝绸、茶叶、药材、杂货等。
贠家商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第四代,生于1655年(清顺治十二年)的贠成望,创办了志成信苏广丝绸杂货庄,设在太谷县城西大街,后来成了著名的志成信票号,是太谷帮的第一家票号。
他还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开设了义合堂钱庄、隆盛镖局、志一堂账局。在志一堂下,还特设“三公门”账庄,本银60万两,投资者为“乐三爷”,贠家系领东经营。
这个“乐三爷”,是京城的巨富,有人说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、安亲王岳乐,有人说是康熙大帝大内总管,总之是一个与清廷有关联既富又贵的角色。
贠成望在太谷县设有养和轩药店,专制龟龄集、定坤丹等名药。
全国的商号有百余家,在太谷、太原、北京、天津、广州、上海、西安、吐鲁番、沈阳、张家口、汉口等地,置办房产,开办商号。
因为商号众多,而且彼此相连,形成几百米长的贠家街。通过出资盖房置办房产开设商号,这一高招要早于麦当劳、肯德基。
1856年(咸丰六年)至1863年(同治2年),贠家内部陷入一场长达7年的争产大讼,花费银两达100多万两,使家族元气大伤。
此后贠家族人大都染上鸦片瘾,将钱财耗尽。
1914年(民国3年),志成信票号北京分号被挤兑潮所迫而关门,不久,整个票号歇业。
贠家近300年的辉煌商史就此结束。
NO.5 祁县乔家堡乔家
清代乾隆初年,为了支应驻防军队的粮秣,当局将土默特旗的广大牧场大量开垦耕种,由内地来到口外种地和经商的日益增多。
祁县乔家堡村青年农民乔贵发从小父母双亡,家中一贫如洗,也加入了走西口的行列,来到了萨拉齐厅。
当时,萨拉齐厅与绥远厅、宁远厅等相邻地区属于山西省管辖,习惯上称作绥远七厅。背井离乡来口外谋生的老乡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地区。
乔贵发在合成当铺当伙计,与徐沟县秦姓老乡很投机,结为异姓兄弟。
十余年后,二人稍有积蓄,便来到包头,合伙开了草料铺,并经营豆腐、豆芽、饼、切面以及零星杂货,后来还兼营打造银器。
中间曾一度亏损,几乎垮掉,乔贵发回到祁县老家种地,留下老秦照看门面。
1755年(乾隆二十年)是个丰收年,粮价普遍低落,黄豆价格尤其低,老秦趁机购存大批黄豆,为的是给自己磨豆腐、生豆芽作准备。不料次年黄豆竟成缺货,价格节节攀升。老秦把存贮的黄豆出售了大半,获利颇丰。
老秦回到祁县把老乔接来,开设了广盛公字号,生意越做越大,两人也成了坐享其成的东家,最后二人告老还乡。
包头有“先有复盛公,后有包头城”的说法。
复盛公是由广盛公改组成立的,乔贵发的后人和秦家后人共投资白银三万两。
在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面前,乔家子弟恪守祖训,奋发有为,而秦家子弟吃喝嫖赌,无所不为,最后把本金全部抽出用于挥霍,复盛公成了乔家的独资生意。
复盛公以其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包头的市场繁荣,对包头城的形成和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。因此,就有了“先有复盛公,后有包头城”的民谚,并一直流传至今。
乔家鼎盛时,生意遍布大江南北,仅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万两至1000万两之多,如把土地、房产等不动产计算在内,就有数千万两白银的财产。
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现存建筑是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家族宅院,堂号为“在中堂”。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、电视剧《乔家大院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。
NO.6 祁县城内渠家
祁县渠家原籍上党长子县。
明代洪武初年,其先祖渠济带领忠义、忠信两个儿子,经常往返于祁县、上党之间,利用两地价格差异,用上党的潞麻和梨换取祁县的粗布、红枣,从中盈利。
有了积蓄后,便在祁县城内定居下来。
渠家商业兴盛于十四世渠同海时代,由“走西口”经商致富,包头购置了十余顷土地,并独资开设了“长源厚”字号,经营菜园、粮食、油、茶叶,并兼做钱业、药材生意。
除了经营商业外,渠家还投资工业,用5千两白银接管了官办的山西火柴局,改组为双福火柴公司。20年后,公司财产增值20万元,渠家得红利20万元,是原投资的40倍。此外,还投资了山西保晋矿务公司、晋华纱厂、晋生纺织厂等企业,都收获颇丰。
清代同治、光绪年间,是渠家商业鼎盛期,一共开设了5座票号,几乎占到全国票号总数的1/8。
祁县城内渠家大院是清代到民国时期渠家的故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