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讲的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,他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。洪承畴本是明王朝的重臣,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,官至三边总督、蓟辽总督。但在松锦战役中,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,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,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,导致松锦战役失败,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。经过清帝皇太极的劝降,洪承畴审时度势,最后投降了清朝。
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,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:“君恩深似海,臣节重如山。”他降清后,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:“君恩深似海矣,臣节重如山乎?”来羞辱他的不知廉耻。
人物生平
洪承畴,字彦演,号亨九,福建泉州人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进士,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,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,升任延绥巡抚、陕西三边总督,崇祯十二年(1639年)转任蓟辽总督,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,后投降清朝。
顺治元年(1644年)四月,随清军入关,此后开始被清廷起用,以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,列内院佐理机务,翌年赴江南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。顺治十六年(1659年)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。康熙四年(1665年)洪承畴逝世,朝廷几经争论,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(轻车都尉)世职(清朝最低爵位),世袭四世。
关于洪承畴最后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,野史和正史存在两个不同的版本。其中牵扯到了清朝初期一位传奇女性——皇太极的庄妃、康熙皇帝极为尊重的孝庄皇太后,才被世人津津乐道。
惜身投降
1、民间传说
在松锦战役失败被俘后,洪承畴被关押在故宫里边的三关庙内,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,洪承畴全部不予理睬,甚至绝食求死。
在夜深人静之时,洪承畴卧在床上奄奄一息,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(庄妃)走到面前,轻声软语地叫声“大人”,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。
洪承畴立刻感觉到被人关心的温暖,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美女,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娇妻美妾,求死之心立即动摇。美女见机送上一杯香茶,多日未进食的洪承畴喝下后立刻精神了许多。美女走后,洪承畴觉得人间美好,决定降清。
孝庄皇后色诱降服洪承畴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。但在有关洪承畴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,却无法找到民间流传的这些内容。民间故事的情节可以根据民间传播者的爱憎进行编造,本不足信。
2、正史记载
洪承畴被俘后绝食数日,拒不肯降。皇太极派所有重臣前去劝降,均被大骂而回。皇太极仍不放弃,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,看他是否有宁死不屈的决心。
范文程至,洪承畴大肆咆哮,而范文程百般忍耐,不提招降之事,与他谈古论今,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。谈话之间,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,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。洪承畴说话之时“屡拂拭之”。范文程不动声色,告辞出来,回奏太宗:“承畴不死矣。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,况其身耶?”
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见,对洪承畴备加关照,恩遇礼厚。隔日,皇太极亲临太庙,洪承畴立而不跪。皇太极嘘寒问暖,见洪承畴衣服单薄,当即脱下身上貂裘,披在洪承畴的身上。洪感激涕零,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。
真正促使洪承畴投降的原因,究竟是他胆小怕死,还是对崇祯大明朝的彻底死心,已经不得而知,但他的投降是大明朝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很难相信的,在其被俘后,明廷以为他会忠贞殉国,因此还闹了不少的笑话!
崇祯的祭奠
松锦之战后,传洪承畴被俘殉国,洪的家人(也不相信他会降清)对皇帝报告了洪的殉难经过(纯属编造,好捞个封妻荫子),明朝崇祯皇帝听到消息后非常悲痛,在正阳门外给洪承畴设祭坛祭祀。
大明朝过去祭祀大臣的祭坛最高规格是九坛,而洪承畴配享的祭坛却有十二坛之多,可见其礼遇之隆。崇祯皇帝因为自己过失,导致洪承畴兵败被杀心有愧疚,还亲自给洪承畴写了篇祭文节选如下:
“安内攘外,端赖重臣。吴天不吊,折我股肱。朕以薄德,罹此蹇剥,临轩洒涕,痛何如之!”
“慷慨赴死易,从容就义难。慷慨与从容,卿兼而有之矣。又闻卿绝食数日,气息奄奄,病不能兴,鼓卿余力,奋身坐起,南向而跪,连呼“陛下!陛下!”气噎泪流,欲语无声,倒地而死,目犹不瞑。君子成仁,有如是耶?呜呼痛哉!”
这篇祭文可谓情真意切,竟然连洪承畴绝食而死之前,犹不亡明帝的恩情,都脑补上了,可惜事实并非如此,就在明朝上下祭奠完英烈忠臣,还在追忆缅怀之时,传来了洪承畴投降皇太极,成为带路党的噩耗,不可谓不讽刺!
世所不齿
在投降清朝后,建议采取“以抚为主,以剿为辅”的进军策略,尽力避免生灵涂炭,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。同时,洪承畴建议满人“习汉文,晓汉语”,了解汉人礼俗,倡导儒家学说,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,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。后世认为其对民族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,但在当时洪承畴的人品却被汉民族所唾弃。
清刘献廷所著《洪承畴二事》(收录于《广阳杂记》中):
1、洪经略入都后,其太夫人犹在也。自闽迎入京。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,以杖击之,数其不死之罪。曰:“汝迎我来,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?我打汝死,为天下除害。”经略疾走得免。太夫人即买舟南归。
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,按清朝定制,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。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,不辞跋涉,也要为中原百姓出一口恶气,其民族气节备受后人赞誉,南归之后,洪承畴的弟弟发誓“头不戴清朝天,脚不踏清朝地”,携母亲避居船上,泛江隐居。
2、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春节,大年初一一大早,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,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了卧堂,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,交给了他。
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,脸登时涨得像个紫茄子,他问:“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?”护军说:“今晨刚敲过五更,我到门外巡视,看见府门口的对联上又有人在贴对联,我就大喊一声追了过去,那人看见我来追,顾不得贴好就逃走了。”
洪承畴为什么气成这样?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:“忠义孝悌礼仪廉;一二三四五六七”。上联缺“耻”,下联忘“八”。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,他怎能不生气?
名入《贰臣传》
作为投降清朝、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,洪承畴在南明控制区域关系盘根错节,声望犹存,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。不想,江南人士根本不愿提起洪承畴。他们更希望“洪承畴”已经死了,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。
洪承畴的最后岁月,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。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,在泉州建造府第,衣锦还乡,风光无限。洪府落成后,没有一个亲友、故旧上门。就是洪承畴的老母亲和亲弟弟都拒绝入住,不和他来往。
最尴尬的是,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,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。入关之初,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,学习儒家礼仪。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,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、不忠不孝。
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,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,备受冷落,不得不奏请退休。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,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。经过几番讨论,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。洪承畴牺牲名节、效力20年、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,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,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。
到了乾隆时期,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,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,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。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,与汉族文人相唱和,开始褒扬史可法、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。洪承畴“叛明”的污点开始掩盖“效清”的功绩,形象颠倒过来。乾隆皇帝钦点将洪承畴列入《贰臣传》,只是念其功大,才将其列为贰臣甲等。
注:《贰臣传》分:甲、乙两等。对清朝赤胆忠心,积有功勋的列甲等; 毫无建树,尸位素餐的列乙等。
结语:洪承畴降清后,可以说得上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,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,在招抚江南起了重要的作用。在劝降郑芝龙、得以顺利进军福建时,被誉为“开清第一功”。但他的付出,并没有换来“主子”的真心对待,更是被之后的“主子”乾隆以汉奸的身份,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,现在想想后世的争论也是可笑,卖主求荣之人,被后来的主子定为贰臣,列传后世,警醒后人!
参考资料:《清史稿》、《清史列传贰臣传甲编》、《广阳杂记》、《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》等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