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豫与齐秦
齐豫的弟弟齐秦在家中是最小的孩子。由于父亲整日忙于公务、母亲对他们也管的很少,大哥又在十几岁被送去了日本读书,所以在家中齐秦和姐姐齐豫的关系最好。齐秦从小就喜欢跟着姐姐齐豫,两人形影不离,齐豫做什么都会带上齐秦。
相差不到3岁的姐弟两,每到放学回到家时,如果发现桌上杯子底下压着50元钱,就知道这一天的晚餐又要去外面吃了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,弟弟齐秦的性格十分叛逆,打架、半夜踹开邻居家的铁门是他常干的事情。
16岁时,齐秦因交友不慎,酒后闹事而进了感化院。还在台湾大学读书的齐豫则每到周末就去感化院探望齐秦,并用自己参加香港歌唱比赛获奖的奖金给齐秦买了一把吉他,教他练习吉他和唱歌,引导和帮助齐秦走上了音乐之路。
人们常说,齐豫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唱歌,而是亲手培养了一位歌坛巨星,这个巨星就是弟弟齐秦。
有人说,齐豫误打误撞地把文艺女青年想走的路全部走了一遍——考台湾最好的大学、读不实用的人类学专业、成为吉他民谣女王、和三毛做朋友…
齐豫的嗓音清澈,空灵,音域宽广,天赋过人。有人形容齐豫的歌声不是“唱”出来的,像是叹息出来的,一声声,都像是长长的叹惋;也有人说,她的声音是被上帝亲吻过的,虽然唱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,却不苦不悲。
能拥有这样的天赋异禀,不仅仅是老天爷赏饭吃。她后天也下过苦功,师从音乐大师李泰祥,打下扎扎实实的歌唱基本功。加上数十年科学发声以及对嗓音的细心保养,这才能在六十几岁,仍然保持极佳的舞台和演唱状态。而更重要的是,她对歌曲的理解,深刻而又独特,歌声发自她内心,具有强大的感染力,这才是她屹立歌坛多年始终不曾被人忘却的根本原因。
原生家庭
齐豫1957年,出生于台湾台中。
齐豫的父亲叫齐济,原黑龙江省东宁县人,祖籍山东。在齐豫的印象中,父亲是一个特别严肃、传统的人。
齐豫家中一共有3个孩子,哥哥叫齐鲁、弟弟是人们熟知的歌手齐秦。父亲齐济的名字,源于山东有个济水。父亲给哥哥取名齐鲁,有给自己起名齐豫,给弟弟起名齐秦,也是要他们牢牢记住自己的故乡的意思。齐豫记得,父亲爱听一首歌叫做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》。
齐豫的母亲是满族血统,母亲很爱时髦、爱文艺,尤其爱音乐。家中的唱机,在齐豫小时候的回忆里,是一天到晚不停转的。从小到大,音乐一直就在他们身边。母亲唱歌尤其好,好到齐豫从来不觉得自己唱得好,因为怎么唱,都比不上妈妈,她的高音很厉害。
齐豫的哥哥比她年长7岁,弟弟齐秦则是1960年出生,比她小了3岁。
齐豫曾说过:当有一天父母不在了,才发觉不会有人再记得我的童年了,有兄弟姐妹的会好一点,至少童年会活在另一个人的记忆里。齐豫坦言:最怀念的是儿时和弟弟齐秦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。
成长经历
齐豫所就读的大学是享有台湾最高学府美誉的台湾大学,她读的是人类学专业。
1978年,还是个台大学生的齐豫,以一曲《Diamonds & Rust》夺得了台湾民歌界的重要奖项,第二届金韵奖的冠军、从此开始了她的歌手生涯。
1979年,齐豫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《橄榄树》,同年演唱电影《欢颜》主题曲获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主题曲。
由于父亲对齐豫进入歌坛的强烈反对,在齐豫一出道,就以一首《橄榄树》一炮而红之后,选择了去美国加州大学继续读书,学的还是人类学,专门研究文化人类学,包括体制,文化,语言学和考古。
齐豫说:最初唱歌,完全是无意识的,爸爸不许唱,也没有太反抗。倒是在美国读书的日子,她清楚的发现:我是一个唱歌的人,我想唱歌。毕业论文,她写的题目是《校园民歌》。那个时候,她就自己下了决心:要回台湾去唱歌。